「老師讓帶一萬粒米」寶爸陪娃數到深夜,質問卻反遭「打臉」,網看雙方對話直呼:遇到好老師了

0
477

家有「神獸」,真的是難搞哦!

最近有很多家長都給我們留言吐槽,說自己家孩子的種種問題。

上學遲到、上課溜號、吃飯費勁……

尤其是做作業的時候,東張西望、磨磨蹭蹭,二十分鐘能完成的事,磨蹭一個小時是常事!

有些孩子磨蹭習慣了,覺得這沒什麼。

但對家長來說,就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折磨!

之前就有一位爸爸,因為孩子作業的事,被搞得幾乎崩潰!

某天一位寶爸在接孩子回家之後,問起孩子今天有什麼功課要做。

孩子告訴他:

「老師讓帶1萬粒米到學校,家長要陪孩子一起完成。」

爸爸聽到之後愣了一下,心想:

大米那麼小個玩意兒,不好拿又不好看的,這一萬粒大米,得數到什麼時候?

但孩子都這麼說了,盡管他不情願,也只能陪孩子一起去做了。

晚飯剛一吃完,這位爸爸就陪孩子數起了大米。

一粒、兩粒、三粒、四粒……

完一萬粒大米的時候,已經是半夜了。

這位爸爸是又累又氣,覺得老師留這個作業實在太不合理了,便在家長群里質問老師:

「為什麼要給孩子布置這樣一項,毫無意義的親子作業?」

結果老師的一番話,讓這位家長一下子「熄了火」。

「這個作業不是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數一萬粒米,而是要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。

讓家長合理引導孩子如何快速獲取一萬粒米,比如可以先數一百粒米,稱斤看多重,從而得出一萬粒米。」

原來,老師留這個作業的目的,絕不是為了折磨家長和孩子,佔用大家過多的時間。

如果按照老師的演算法,這個作業最多幾分鐘就可以得出結果了。

老師主要想考驗的是,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,同時也是給家長一次與孩子協作完成任務的機會,加強親子之間的感情。

重在過程,而不是結果。

這位爸爸也不是個不明事理的人,聽了老師的回答後,也馬上就反應過味兒來,知道是自己考慮不周了。

事後,很多網友都被這父子倆「熬夜數大米」的行為笑得夠嗆。

還有人調侃道:

「為了查大米,讓一家人都沒睡好,還不如直接拿一袋大米到學校去交作業算了。」

其實這也不能全怪他們,畢竟為了鍛煉孩子,老師們總會想出各式各樣的任務讓孩子們完成。

下面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,那些曾經讓家長們頭疼不已的「奇葩作業」。

(1)

比如之前還有老師留作業,要孩子「繡十字繡」。

據說,老師留這個作業的目的,是為了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。

我不知道這個作業能不能鍛煉孩子的協調能力,就希望孩子別扎到手就行……

(2)

此前,還有 「某幼稚園要求小朋友觀察30天月亮」的「奇葩作業」。

老師要求,一定要在每天的同一時間、同一地點來觀察月亮,並把看到的月亮的形狀畫下來。

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觀察力。

不過有位家長心疼自己的孩子,就每天替孩子準時準點地守著月亮畫畫。

沒想到一個月下來,累瘦了4kg……

(3)

為了加強孩子們的環保意識,有的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大賽,要求每個孩子用廢棄的材料做個手工上交。

於是,孩子和家長們紛紛展現自己過人的腦洞和技術。

又是飛機,又是摩托車的,如果不花點心思和時間,做出的東西還真拿不出手。

其實像是這樣的例子,還有很多。

有人支持,也有人質疑。

很多家長特別排斥老師留這樣的作業。

他們認為這樣的作業很麻煩,因為有些事孩子沒法單獨完成,所以就需要家長的協助,成為了家長的一種負擔。

這種說法,也有一些道理。

我也認為那些太過復雜,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親子作業是完全沒有必要的。

但是,一些比較容易完成,又能讓孩子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的小任務,還是利大於弊的。

老師和家長不是敵人,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,都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。

像是開頭我們講的「數一萬粒米」的作業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
這樣的「親子作業」,難度低、用時短,但是卻能給孩子帶來多方面地提升。

孩子的教育,本來就不應該被局限於書本中。

要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全面的人才,就是要與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系在一起。

「親子教育」對孩子的幫助

(1)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

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。

當你和他處在同一個團隊的時候,遇到問題時他總能有條不紊地分析情況,並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
小到去商場購物,大到工作中遇到的種種難題,都難不倒他們。

這其實就得益於他們過人的邏輯思維能力。

並且這種能力絕不是一天養成的,一定是在成長過程中,通過一件件小事潛移默化地鍛煉出來的。

有些家長希望通過學習,來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,這對一些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。

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,學習本身是枯燥的,如果孩子對這件事沒有興趣,那麼也很難靜下心去思考。

但「親子作業」則不一樣。

大多數的親子作業,都是有一定的趣味性的,至少對孩子來說是有「新鮮感」的。

在完成親子作業的過程中,孩子會更願意開動自己的腦筋,繼而靠著自己的「小腦瓜」不斷地發現問題,然後解決問題。

當遇到一些瓶頸時,家長可以站出來引導孩子。

等到問題解決了,孩子也獲得了成長。

久而久之,孩子的思維能力一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,一生受益。

(2)增強親子關系

每位家長都是愛孩子的,但不是每位家長都有時間經常陪孩子。

也許是因為自己太忙,也許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機會。

這時候,親子作業就可以充當家長與孩子之間的「粘合劑」。

通過一次次互動,一次次解決問題,孩子對於家長的認可和信賴程度都會提高。

而家長也會在這個過程中,更加地了解孩子的內心,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。

(3)培養專注力的大好時機

總有家長吐槽自家的孩子不聽話,說他上課分心,做事磨蹭,到處給自己惹禍。

 

其實有些孩子不是不想老老實實學習,但他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。 比如分心、拖拉磨蹭、情緒控制能力差、不守規則等等,這些都是注意力缺失的典型表現。 家長如果能經常陪孩子一起進行一些親子實踐的話,或許可以改善這一情況。 一是因為孩子的興趣更高,注意力就更集中; 第二則是因為家長可以借著共同完成作業的機會,在旁邊監督孩子。 當孩子分心時,家長可以通過引導和提醒幫助孩子及時調整狀態。 除了這種方式,還有幾個辦法可以幫助孩子改善注意力問題。 比如給孩子提供一個干凈整潔的學習環境,減少可以讓孩子分心的東西。 或是選擇帶孩子參加專業的腦電訓練。精準鍛煉大腦,科學有效地讓孩子獲得注意力、情緒管理能力,抗壓能力等方面的成長。 一個好的注意力,無論是在孩子的學習時,還是做其他事的時候,都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。

(4)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

我們的傳統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弊端,就是太注重於理論知識,而不注重實踐,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。 國外就曾有研究表明: 孩子動手能力的高低與腦前額葉發育息息相關。 因為腦前額葉支配著人對情緒的控制能力,以及思考和判斷的能力。 想要鍛煉這種能力,就要靠孩子在生活中去嘗試各種新鮮事物來積累。 腦前額葉發育得越好,孩子將來也就越容易適應社會。 所以平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進行實踐學習,去戶外可以爬山、打球,在家裡做做家務,整理一下房間也可以。 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最離不開的兩個角色就是家長和老師。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不辜負這份責任,對孩子的成長負責。